痛定思痛:怎样避免野味贸易死灰复燃?

感染人数仍在上升,社会已经半停摆了近一个月,疫情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很自然地有人感叹:学费太贵了。

是很贵,可是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大家愣了一下,就想当然地回答:“保护野生动物, 打击野生动物贸易啊。”

十七年前,我们得出过相同的结论。那时我们就希望所有人都痛定思痛,意识到野生动物不是食物;希望野生动物贸易能被杜绝。

十七年过去,我们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重蹈覆辙”。

为什么?

首先,我想表达一个不乐观的看法:希冀疫情让所有人警醒是极不现实的。社会最不缺的就是蠢材和掉钱眼儿里的人。蠢材在网上说说瘟疫是参加军运会的美国人释放的,你不信不是中国人;掉钱眼儿里的人对暗访记者说现在风头紧,你过几个月来取货。

那么,大多数人呢?诚然,除去上面说的极端例子,大多数人的确被疫情警醒了,甚至想把吃野味的人揪出来打。但是,疫情过去之后呢?面对应酬人情、真假中医、虚荣猎奇、“能好怎”文化的多面围攻,淡漠的记忆又能抵抗多久?过去的十七年,肯定冲刷去了不少人得自非典的反思和警醒。

我热切地希望也相信,许多明智的人的确会在这次疫情之后加入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的行列。

但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事实:没有生态意识,疫情的教育意义昙花一现,完全不足以作为今后保护工作的坚实群众基础。

就在疫情期间,发生了这些荒唐的事情:居民要求驱逐住宅附近越冬的野生蝙蝠甚至彻底消灭蝙蝠,工作人员把花鸟市场的鱼和龟整缸倒掉,猫狗被主人抛弃。对于没有生态意识的人来说,与其说疫情敲响了警钟,不如说激发了他们歇斯底里的自保行为。

像什么呢?像肺炎病毒侵染人体以后,免疫细胞盲目攻击肺部细胞以求不漏过任何一个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反而导致肺部堵塞、呼吸困难。

同样的,有些人清除所有他们认为的可能疫源不仅不能达到所谓的万无一失,反而增加了他们感染沙门氏菌或狂犬病的可能性。本来只要与野生动物井水不犯河水,就不会感染这些病。

说到底,这是生态意识缺乏的恶果。很多人并不把野生动物当世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来看,也不认为人类应该为它们作出适当妥协、学会和它们共处。

我们祖辈把没见过的鸟当做吉兆,把砍柴遇到的穿山甲当做难得的肉食。我们父辈读的《十万个为什么》详细讲述了怎样在南海抓海龟,獾油有何功效,还要总结一下人定胜天。我同学听我提到一种动物,说他只想知道这动物怎么吃,或者会不会吃了他。

利用,对抗,这就是很多中国人的意识。养生和吃货文化借力于二者又助长了二者。

我们选择利用,引进异国的物种来达到自己一厢情愿的目的,不料它们脱离了原生生态系统的控制,成为入侵物种。我们选择对抗,推进我们砍伐森林的“战线”,“征服”了野生动物并把它们放到餐桌上,于是染上病毒。

为了如此利用带来的蝇头小利而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半停摆一个月,这不是愚蠢的吗?人类社会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利用和对抗的思路指导下的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是行不通的。

关爱,敬畏,才是我们应该有的生态意识。这不是少数人的爱好,而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如果明白城市生态系统本就能容纳蝙蝠和鸟类,居民不会选择野蛮驱逐;如果科学地学习过相关知识,网友就会在养生学的劝诱下保持理智;如果欣赏过动物在荒野里展现的美,消费者就不会再认为在满是污血毛发的野味摊子上割腥啖膻是对野性的追求。

我们应当尊重动物并与之保持适当距离,应当认识到大自然威力无穷而不可侵犯。

我们从疫情里学到的,就是建立大众的生态意识的任务原来是这样紧迫,与公共安全相连得这样紧密。

了解是保护的前提。需要有那么一群人向大众解释道理,传播知识,传递感情。这是一个大工程,BBC在做,果壳在做,无数组织和个人在做。不怕办不成,只怕办成得太迟。

一个多世纪之前,美国正如今天的中国,自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好在部分人已经觉醒,推动了国民意识的进步和立法工作,在大片荒野被破坏之前设立了足够多的国家公园。

中国能在何时形成生态意识和完善法律,挽回多大损失,取决于每一个人的努力,无论是参与宣传还是规范自我。

希望又一个十七年过后,人们回首往事,说:“那年,人类付出惨重代价战胜了自己放出的恶魔,并且学习和进步了。”

(查看该作者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微信公众号 “沈氏小盗龙”)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